孟子四心是指哪四心
孟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他一生提出過很多學說,著名的“四端說”流傳千古,被人們廣為傳頌。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與荀子在思想主張上有很大的差異,但他們都再次將儒家學說發(fā)展傳播。
孟子四心是指哪四心
孟子四心是指惻隱之心、羞惡之心、辭讓之心、是非之心這四心。出自戰(zhàn)國儒家經(jīng)典著作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。孟子認為這四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品質,也是孟子性善論的基礎。
對于孟子而言,人的本性都是善良,擁有四本心。人可以培養(yǎng)四本心,將其發(fā)展為四種美德。孟子主張人性本善,強調天賦道德,從天賦性善論(“四心”)推導出天賦道德論,從而提倡“不忍人之政”。
孟子四心說原文及注釋
所謂四心:就是“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?!?/p>
意思是說:人有同情心,就是仁慈仁愛的開始,從愛自己的親人開始,然后去愛別人,同情別人,把別人想象成和自己一樣。感同身受。
所以有了側隱之心,就是“仁”的開端;有羞恥憎惡之心,知道了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,就有了“義”的開端;做事情知道了先后順序也就有了謙辭禮讓之心,就是“禮”的開端;有了辨別是非得失的能力,就是“智慧”的開端。
孟子由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”提出了惻隱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四心,這四心又是“仁義禮智”這四種道德范疇的發(fā)端。
“端”是開始的意思,有了這些開始,還需要“擴而充之”這樣才能發(fā)揚光大??梢钥闯雒献右蚕喈斨匾晫嵺`,重視后天的努力,后天的培養(yǎng)。
孟子和荀子在思想主張等方面的區(qū)別
1.在人性論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區(qū)別。
孟子肯定“性善論”,認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、義、禮、智四個“善端”。這四個“善端”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,因而從理論上講,人人皆可為堯舜。但是,僅有這些“善端”是不夠的,必須加以擴充,使之達到完善的境地,就可以成為圣人。
相反,由于受外界環(huán)境的影響,人們的“善端”受到破壞,心靈遭到“陷溺”,就會成為小人、惡人。
荀子學說中最突出的是與孟子“性善論”相對立的“性惡論”,他認為人性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,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為的因素。這就是說,與生俱來的本能是“性”,而后天習得者為“偽”。
荀子指出孟子所說的人性善,實質上是“偽”而不是“性”,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,而人的善意是后天習得的。這一點較孟子的“良知”“良能”具有更多的唯物主義色彩。
2.由于哲學觀和人性論上的區(qū)別,導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學思想上也存在較大差異,孟子主張“內(nèi)發(fā)”,而荀子更傾向于“外鑠”。
在學與思的關系上,孟子比較強調“思”,主張深造自得,專心致志;而荀子更提倡“學”。孟子的這種觀點是受其唯心主義思想影響,夸大“思”的作用而忽視“聞見”,過多強調理性認識。
在教學過程上,孟子將其視為“存養(yǎng)”“內(nèi)省”“自得”的過程,把它看成是發(fā)揚人天生的善性過程,唯心主義的傾向較重;而荀子把教學過程看成是聞見、知、行三個環(huán)節(jié),更可貴的是強調學是要落到實踐上,充分反映其唯物主義的思想,具有較多的客觀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