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標舞基本功十大技巧
國標舞的全稱“國際標準交誼舞”,顧名思義,這是能傳遞情感的舞蹈,是兩個人的舞蹈,它非常講究兩個人的配合。舞伴雙方的配合達到一致,兩個人像一個整體, 在音樂旋律中不斷流動,不斷飄逸。要想跳好,基本功必不可少。
國標舞基本功十大技巧
1、縱向牽引
全身放松狀態(tài)下尋找一種頭頂天花板的感覺,一種沿腰椎、頸椎直達頭頂的綜向牽引效應;中軸線向上拉長延伸的同時,背部拉平,肌肉下壓.同時收腹展胸,腰胯上提,肩部下沉,膝蓋向里。
2、平面牽引
這是實現重心轉移的關鍵。其要領是,無論向前向后向左向右,都以胯部發(fā)力帶動腿腳,腳隨身動,身到腳到,身隨胯動,胯到身到。
3、不露痕跡
這是重心轉移的高境界。其要領是,腳底內側著力,避免兩腳同時承擔體重,盡量縮短雙腳分擔重心的時間,讓人看不出單腳到雙腳、雙腳到單腳重心交替的痕跡;即使遇到并步,也是由并攏腳到位后的最后一剎那,或最初一瞬間完成的。
4、全腳滾動
所謂滾動是指人體重心集中點在腳底位置的移動過程,無論腳尖滾向腳跟,還是腳跟滾向腳尖,都應流暢和平穩(wěn),且不得只用腳掌。這種滾動的意識還應有膝關節(jié)柔韌性配合,呈現一種只見人體流動不見重心交替的狀態(tài);這種滾動帶來的自然起伏,與人為的原地顛簸不可同日而語。
5、反身動作
所謂反身以腰軸轉動意識帶動上半身的轉動;猶如扭秧歌,左腿向前,身往左轉;右腿向前,身往右轉。它的作用在于幫助人體重心推出,重心剛一到位,反身便消失在自然傾斜中。
6、擺動
以腰胯發(fā)力而實現的擺動感,其作用是加大運步的步幅,增強身體的流動。為獲取擺動感,需要在腰胯發(fā)力的同時運用腳掌推力,以及膝關節(jié)配合,從而實現身體在空中的挪動。
7、升降
以促進重心轉移,促進平面牽引為目的的升降,即腳掌為中心,先使腳跟微微離地,;在腳跟上升過程中逐步伸直膝蓋,使身體上升到最高,然后隨著膝關節(jié)彎曲逐漸落地。
8、領舞跟舞
二者應當是全身信息的傳遞與反饋。腰部發(fā)力統(tǒng)率全身的所有信息依靠永不變形的手臂握持,向對方傳遞和反饋;華而茲等摩登舞還應解助腰胯,更有效地傳遞反饋。雙方任何時候都必須各自保持重心穩(wěn)定的相對獨立,不能有絲毫依賴對方的動機。領舞者應準確果斷,跟舞者應絕對服從,不得自作主張。
9、節(jié)奏處理
初級階段踩準腳步,高級階段用身體合音樂的同時,還應當對原有的節(jié)拍加以處理使之豐富多彩。如將華而茲的兩個弱拍融化在一起,隨著最后一霎那升到最高,飄逸的風度淋漓酣暢。
10、舞蹈創(chuàng)新
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礎上,不斷嘗試新的動作和表現方式,培養(yǎng)舞蹈創(chuàng)新能力和創(chuàng)造力。
國標舞的起源
國際標準舞起源于古代土風舞是指富有鄉(xiāng)土風味的舞蹈。十一、二世紀,歐洲一些國家將一些民間舞蹈加以提煉和規(guī)范,行成了流行在宮廷中的"宮廷舞"。
簡潔高雅,拘謹做作,失去了民間舞的風格,只在宮廷盛行,專供貴族習跳和欣賞,是貴族的特權。法國大革命后,宮廷解體,"宮廷舞"也進入了平民社會,成為社會中人人可舞的社交舞。
20世紀初,早期交誼舞演變?yōu)楝F代交誼舞。1904年,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(xié)會成立。1924年,這一組織將當時流行的舞姿、舞步、方向以及相關舞蹈理論、技巧、音樂、服裝等整合成統(tǒng)一標準。
國標舞的舞姿要求
國標舞,除了特殊的動作外,一般舞步與動作,只要四肢靈活,具有音樂感,都可順利地完成。假如,舞步與姿勢沒有正確技巧,而是用不大恰當的方法去完成;則往往做成不良姿勢,導致在跳舞時產生不協(xié)調現象,增加意外的困難和形成姿勢的扭曲。
許多人在某種程度都有姿勢上的問題,由于初期動作簡單,這種問題一開始不會有太大的影響,所以常常不被注意,但當你跳到高級技巧的時候,總有一天這些問題會顯現出來。
在舞蹈來說,身體垂直被視為最重要的一部份,因為只有身體垂直,重心才能到達地面;很多人站立時,還可以做到身體垂直,一旦身體移動時,就變得或多或少的扭曲,以致指影響正常的活動。
這種現象,正如很多跳水運動員,站在跳臺上,外表上都是很直的,但由于身體內在因素存在問題,或者動作技巧不到家,在空中的表現,就會產生動作變形,落水時,身體就會不垂直,水花四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