倉央嘉措是什么人
倉央嘉措,全名阿旺洛桑仁青·倉央嘉措,門巴族,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。他是藏族文學史上杰出的詩人,同時也是藏族著名的政治人物代表。倉央嘉措最出名的是他寫的關(guān)于愛情的詩歌,他的詩歌語言真摯,自然淳樸,流傳甚廣。
倉央嘉措是什么人
倉央嘉措(1683.03.01-1706.11.15)原名(美多吉協(xié)加袞),門巴族,六世達賴喇嘛,法名倉央嘉措,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、政治人物。
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倉央嘉措生于西藏門隅鄔堅林寺附近的農(nóng)民家庭,父親扎西丹增,母親次旺拉姆。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佛教。
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被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第巴·桑杰嘉措認定是五世達賴的轉(zhuǎn)世靈童,15歲時,五世班禪大師受邀來到浪卡子,給靈童授了沙彌戒,并給他取了法名:倉央嘉措。
一個月后,在桑杰嘉措的幫助下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。康熙皇帝認可了桑杰嘉措的說法,沒有對靈童進行考察,而是冊封,并派章嘉國師親自出席坐床儀式,頒發(fā)冊文。
后來拉藏汗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,在雙方激戰(zhàn)過程中桑杰嘉措被活捉,最后被拉藏汗的王妃砍了頭,桑杰嘉措死后。拉藏汗開始對倉央嘉措下手,并且陷害,派人匯報給康熙皇帝的奏折中說倉央嘉措是假的,要把倉央嘉措押往京城。
最后在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被廢,據(jù)傳在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的押解京城途中圓寂。
倉央嘉措詩歌最主要的思想
1.對佛教清規(guī)戒律的大膽挑戰(zhàn)
表達了廣大僧徒的心聲,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強迫出家,把出家做為差役攤派給農(nóng)奴的政教合一制度的不滿和對非理性的佛教禁欲主義的批判,使這些詩歌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。
2.對愛情的描繪
真實細致地描繪了整個愛情生活中,各種復雜曲折的情景和微妙多度的心理狀態(tài)。描繪了對于愛情的堅貞和贊美。
3.對政治勢力的不削
倉央嘉措被施加的壓力來源,一是桑吉如措扶立他執(zhí)政、告誡他潛心讀經(jīng)、不犯戒律,二是拉藏汗借倉的“行為”極力進行攻擊。對此倉央嘉措一方面情愿交出“達賴喇嘛”這頂桂冠,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詩作出了響亮的回答。
倉央嘉措作品的特點
1.和諧的音樂美
倉央嘉措的詩歌運用了語言本身的抑揚節(jié)奏和藏族“諧體”民歌的特點,使詩歌韻律極強,呈現(xiàn)出一種和諧的音樂美,讀起來瑯瑯上口,鏗鏘悅耳。主要表現(xiàn)在:一是運用民歌“諧體”的特點和語音的抑揚頓挫來體現(xiàn)韻律美。
倉詩大多每首四句,每句六個音節(jié),句法整齊,每兩個音節(jié)一“頓”,每句分為三個“頓”,即“四句六音三頓”,再加上一、三句表示語氣未完的“揚式”和二、四句收尾的“降式”,就顯得節(jié)奏清晰,起伏跌宕,簡短有力,形成一種優(yōu)美的音樂效果。
二是倉詩能夠被配以曲子并歌唱。如《見與不見》、《問佛》等都被配上了曲子,隨著優(yōu)美的旋律和起伏的節(jié)奏,這些詩曲給人們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,顯示出巨大的感染力。
2.悠遠的意境美
倉央嘉措的詩歌大量地運用了比擬、雙關(guān)、象征、排比等手法,以此烘托渲染氣氛,塑造鮮明的藝術(shù)形象,創(chuàng)設(shè)出悠遠的藝術(shù)境界,取得了完美的藝術(shù)效果。如“那只潔白的仙鶴,請把雙翅借我,不去很遠的地方,轉(zhuǎn)完理塘就回。”
詩人運用擬人和“借羽仙鶴”的浪漫手法寄托感情,急于沖出僧界牢籠般的束縛,景悠遠情深長,表現(xiàn)出一種主外意、境外象的深遠意境,給人以無窮的回味。
又如“從東邊的山頂上,明月慢慢升起來了。少女美麗的面容,在心頭漸漸浮現(xiàn)了?!边@首詩將戀人的美麗容貌比作明月,將自己心緒的繁亂比作月亮升起的過程,意象生動,意境悠遠,激發(fā)了讀者的聯(lián)想和想象,給人以無窮的回味。
3.通俗的自然美
倉央嘉措的詩歌語言質(zhì)樸簡潔,平淡流暢,如“將帽子戴在頭上,將辮子甩在身后;一人說請慢慢走,一人說請多停留;一人問心中是否悲傷,一人答不久就要相會。”運用口語般的語言,描寫情人離別時的場景,充滿了生活氣息,清新自然,通俗易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