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
陶淵明的一生經(jīng)歷了五次辭官,最有名的當屬“不為五斗米折腰”,世間皆道他守志不阿、不愿與污泥為伍,透過現(xiàn)象展現(xiàn)出的卻是無盡的沉重與無奈,陶淵明辭官歸隱后成為田園詩的開創(chuàng)者,創(chuàng)作出流傳千古的佳作。
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
陶淵明為了養(yǎng)家糊口,來到離家鄉(xiāng)不遠的彭澤當縣令。在那年冬天,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,到彭澤縣來督察。
督郵,品位很低,卻有些權(quán)勢,在太守面前說話好壞就憑他那張嘴。這次派來的督郵,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,他一到彭澤的旅舍,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。
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,不肯趨炎附勢,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(fā)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,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,于是他馬上動身。
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:“大人,參見督郵要穿官服,并且束上大帶,不然有失體統(tǒng),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,會對大人不利的。”
這一下,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。他長嘆一聲,道:“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(xiāng)里小人折腰”說罷,索性取出官印,把它封好,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,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。
陶淵明為什么辭官
1.陶淵明的歸隱,不為五斗米折腰是表層原因。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古代哲學的“天人合一”觀,所謂“一天人,合內(nèi)外”。
2.陶淵明的歸隱,是道家哲學對儒家哲學的反叛。那就是脫離社會人倫,放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,回歸自然。在自然之中,他找到了真,他說“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”。對陶淵明而言,回到故鄉(xiāng)務(wù)農(nóng),就是回歸自然,務(wù)農(nóng)就是直接和自然打交道。
3.陶淵明的歸隱,是個體對群體的逃離。
陶淵明辭官歸隱說明什么道理
1.首先是時代政治的原因。陶淵明生逢亂世,他的一生經(jīng)歷了三個朝代、十個皇帝,社會處于空前的大分裂、大動蕩的黑暗時期。在這樣的社會中,陶淵明的治世理想是難以實現(xiàn)的。
2.其次,陶淵明所受的教育和他個人的性格,也是促成他退隱的重要因素。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以清正廉明而名揚四海的賢臣,這些都顯示了他對祖先的高曠人格的由衷贊詡。家庭的熏陶,對他養(yǎng)成清高淡遠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。
3.就陶淵明個人的氣質(zhì)稟賦而言,他那狂狷不阿和缺乏耐心的性格,以及較為脆弱的心理素質(zhì),也是造成他在仕隱之間反復不已的原因之一。